研究表明,不順從父母的人,一般生活在對他們有很求的環(huán)境中,而他們極力想要擺脫這個禁錮自己的樊籠。這是由于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,導致他們很難接受學校教育的影響。接受教育的程度越低,對權(quán)力的渴望越強烈,二者成反比關(guān)系。但大多數(shù)家庭還是以激發(fā)孩子的進取心、刺激人的遠大抱負為重點。這樣做井不是因為父母考慮不周到,而是因為整個人類文明中到處都是這樣的野心與抱負。無論是家庭中還是社會中,人們最看重的就是比身邊的人更優(yōu)秀、更出眾的人。在之后的虛榮成長中,我們會進一步闡述這種刺激野心的教育方法是如何違背社會生活的,又是如何阻礙個體心智發(fā)展的。想象一下在短時間內(nèi)遵從一個人的所有瘋狂的思想,會是怎樣一種情況。實際上很多人并沒有做好社會生活精神方面的準備,有些人故意在生活、工作中去抗拒,但內(nèi)心深處卻隱藏一種本能,即渴望順從。一個人的行為只由他的心理態(tài)度決定,至于他說什么和他相信什么,都無關(guān)緊要。正是由于對這點認知不夠清楚,導致人們對“認知”誤會頗深。一般來說,人們在“對他好”表現(xiàn)得都好像是不需要,但實際上內(nèi)心渴望別人對他好。之所以有不同的社會生活,是每個人的心理態(tài)度,而不是每個人的意志。
從實質(zhì)上看,心理活動中,催眠很像睡眠。它之所以顯得神秘,是因為它是在另一個人的命令下產(chǎn)生的。這個命令只有在被催眠者心甘情愿的情況下才有效果,被催眠者的本性和性格是催眠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。只有那些放棄自己的判斷能力、思意聽從他人命令的人才能被催眠。這說明催眠不同于睡眠的地方就在于,催眠徹底拋棄了被催眠者的運動機能,甚至催眠者能隨意掌控被催眠者的運動中樞。催眠期間,人處于一種朦朧的淺睡眠狀態(tài),除了催眠者讓他回想的事情,其他什么都想不起來。所以成長除了年齡還有心理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